月度归档: 2020年7月

趣读|生日蜡烛的前生今世

当今人们几乎不再处于黑暗之中,电灯、电筒随处可见,极易获得。在电源极为丰富的时代,作为照明工具的蜡烛在大众的生活中不再是必需品,但它并未被时代洪流淘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蜡烛仍以顽强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生活中。蜡烛,一种照明的工具,主要由石蜡制成。除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照明,它在生活中…

Read More »

[张多]反思口头传统研究中的本土文类 ——以哈尼族“哈巴”为例

摘要 哈尼族口头传统中的“哈巴”是一个总括性的本土文类概念,学者们也常用神话、史诗等学术文类概念对其进行描述。在哈尼族语言实践中,“哈巴”的口头表演有其自身的话语分类逻辑,并形成了一套本土的文类概念体系。但是,通过对“哈巴”的文本型态、实践形式进行深描,就能看到其中许多基本的、核…

Read More »

[王欢]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叙事之思考: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中心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被想象和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民族特色与民族差异,由于刻板印象的建立与“被看”视域的束缚,常存在过度书写“民族性”而忽略“儿童性”的现象。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应摆脱“看”与“被看”的视域束缚,将“儿童性”作为提升自身艺术品质的首要标准,探求融入日常生活的自然质…

Read More »

[周福岩]民俗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造 ——论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向度

摘要:对民俗的行动主体、语境、表演和表达动力的强调所代表的民俗学理论转向,可以理解为一种正在发生着的、面向民俗本身的“意义”转向。“意义”而非“内容”成为关注焦点,意味着问题意识的变更,即从民俗是什么向民俗怎样的变更,从作为实体的民俗向作为建构过程的民俗的变更,从作为看的对象的民…

Read More »

[陈婷婷]仪式专家与传统的发明:云南省武定县龙潭村祭山神的个案研究

摘要 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总是不断被发明、创新。在当下,政府意志和市场运作是保护、承袭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云南省龙潭村的仪式专家张修良作为乡村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一名边缘人士,在没有政府介入和商业实践的背景下,依托地方性知识和乡村社会的行事准则,发明、重构集体性祭山神祈雨的仪式传统…

Read More »

[朝戈金]孜孜矻矻问业 转益多师求学

朝戈金,男,蒙古族。1958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民俗学方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的主要国际学术职务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

Read More »

资讯|第八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暨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民俗博物馆——物象、景观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

征文 通知 第八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暨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民俗博物馆——物象、景观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 会议宗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重要的文化运动,而民俗学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推进者,民俗博物馆则是民俗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构成。…

Read More »

资讯|“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7月16日—18日,“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在高原古城西宁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民俗学会、青海省社科联、青海省文旅厅主办,青海省民俗学会、青海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承办。旨在借助西北花儿的文…

Read More »

[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

摘要: 日照农民画在60余年的嬗变过程中,历经政治宣传画、民间艺术品和旅游购物品的叙事定位,农民画作者也先后完成了社会主义新文艺主人、农民画家、遗产传承人、文旅产业代言人的身份建构。可以预见,在政治、艺术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下,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将不断地上演。考察日照农民画这一…

Read More »

新青年|李静玮:“生”“熟”之间:咖喱在中国的在地化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李静玮,女,民族学博士,湖南郴州人,现为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部边疆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喜马拉雅区域的民族关系、社会文化及地缘政治。本文围绕咖喱一题展开,以其饮食文化在中国之发展为线索,进而试理清其在地化的机制。 “生”“熟”之间:咖…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