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6月

趣读|端午节:我国最早的“全民卫生防疫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我们以往的记忆里,提到端午节,人们就会想到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但是端午节最初还含有“祈神求福、避邪保健”之意。每年到农历五月之时,…

Read More »

[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兼谈民俗史研究中史料的搜集与释读问题

摘要:端午龙舟竞渡是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以龙舟为工具、以速度比赛为内容的活动。关于端午龙舟竞渡出现的时间有唐代说与宋代说两种观点。目前看这两种观点均论证不足。释读张建封《竞渡歌》、卢肇《竞渡诗》、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张鷟《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

Read More »

趣读|端午节:花草吉瑞驱瘟避疫

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中,端午节恰恰有着驱邪避瘟的寓意,或许在这个不平静的夏日,我们可以用传统的花草,为家居生活增添一份平安健康的祝福。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全…

Read More »

新青年|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探究

主编推介 ▲照片右侧为何佩雯 本期新青年何佩雯,女,土家族,湖南沅陵人,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本文以灾害为角度来探讨集中于苗族民间故事中的伦理观念。 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探究 何佩雯 原文发表于《原生态民…

Read More »

[吴晓东]狗与蛙:盘瓠神话分化与演变的语音分析

摘要 古人将盘瓠神话的主角附会到以日月为原型,从“日月”语音演变出的系列人物名称,包括邦尕、翼洛、盘瓠、伏羲等,而这些名称中的古音与“狗”“蛙”古音同音,致使盘瓠神话分化出故事主角为狗和蛙两个类型。也正是“日月”古音在演变过程中与“狗”“蛙”偶合,产生了狗或蛙吃日月的神话,这一神…

Read More »

资讯|山东大学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 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山东大学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 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山东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等领域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有着悠久的文脉传统。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王统照、闻一多、童书业、高亨、丁山、陆侃如、冯沅君等先贤即享誉学界,…

Read More »

非遗数据丨餐饮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

编者按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为响…

Read More »

[崔若男]韦大列《北京的歌谣》与中国现代歌谣运动

摘要:以韦大列的《北京的歌谣》及其中提出的“真诗”这一说法为例,可以发现来华西方人在建立“诗”和“poetry”的对应关系的过程中,如何确定了歌谣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如何通过将民间歌谣引入“诗”的范畴,进而对晚清以降的中国新诗实践产生了影响,并进一步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歌谣的“文艺…

Read More »

微民俗|漆器

漆 器 我国传统工艺品。制作上多以木为胎,也有以竹或其他原料为胎的。在各种胎模器物上反复多次上漆液,然后有的进行雕刻,有的则进行镶嵌,嵌的材料有经磨制的五光十色的贝壳、夜光海螺、云母片等。漆器工艺流行于我国周代,至汉代已有相当的发展。现在常见的漆器大型制品有漆木家具和屏风等,经裱…

Read More »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摘要 八臂哪吒城传说被认为是北京最重要的传说之一,历史学家陈学霖指出该传说“应该肇始于清末民初之际,不可能太早完成”。但是,如果我们将陈学霖尚未涉及的曲艺说唱及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纳入考察范围,对不同异文进行时间排列和文本细读,还可具体划分该传说的不同发展阶段:一、元末已有北京城…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