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11月

[王仁湘]从考古文物看先秦造神运动:以凤鸟为视角

摘 要 可供祭祷的各类神像是六七千年前才开始的艺术活动。远古的神像都是人按人的样子作模特,有着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并在构图思维上将动植物人格化,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这个造神运动经历大约一千多年的过程,并当美玉作为介质被造神运动认可之后,史前中国的造神运动发展到…

Read More »

新青年|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基于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的演进线索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朱刚,男,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白族石宝山歌会。本文尝试围绕《“代表作”计划》这一条线索展开研究,回溯和挖掘这段历史中的若干关键事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Read More »

[刘 依]“抖擞传统”之“抖”:非遗的短视频传播

摘  要 “非遗”自进入后工业时代,其保护和传承一般都给人严肃而沉重的印象,相比之下,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反而显得简单,显得“抖”。UGC与PGC空间对集体记忆的转移、声音对叙事空白的弥合、短视频的去程式化乃是“非遗”应空间转换需要与短视频传播产生的多层面联系。从这…

Read More »

[丹珍草]诗性智慧与智态化叙事

20世纪末,劳里·航柯在对西方史诗的研究中发现,史诗的范例是多样的,他预言21世纪对史诗的研究将会更加多元化。近20年来,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深入,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研究受到世…

Read More »

微民俗|热干面

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 热干面是武汉颇具特色的早点小吃,面条纤细,根根筋道,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其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质量上乘者,上口时香气浓厚,耐嚼有味,具有独特的风味。 若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

Read More »

[黄 泽]神话学与中国文明起源的联系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发于“神话王国”微信公众号, 欢迎大家订阅! 文明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文明起源尤为引人瞩目。揭示中国文明的起源,对于认识中华文化的特质、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很重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

Read More »

年会专题|探访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民俗学学会2020年年会于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然而,受疫情影响,广大与会者在线上参会,无法目睹华中师范大学的风采。此篇,民俗君邀请大家一起云游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民间文学学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作为特色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开设民间文学课程…

Read More »

资讯|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11月21-29日,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的背景下,由中国民俗学会、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文学院和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如期成功举办,会议主会场设立在抗击疫情的英雄城——武汉,线下会议选择在美丽的桂子山华中师…

Read More »

[王潞伟]山西襄汾傩舞“花腔鼓”中“判官”及其信仰传播

摘要 “花腔鼓”中“判官”原型到底是谁?解开这个谜,才有可能对“花腔鼓”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冥界判官种类繁多,崔府君与钟馗为其代表,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对“花腔鼓”中“判官”进行详细考证,认为“崔府君”当为其原型。进而论及在“丝绸之路”影响下冥界神灵“判官”的信仰与传播。 关键…

Read More »

节气|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一片飞来一片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文人画《小雪》  朱樵 庚子年十月初八 , 2020年11月22日,4时39分,小雪, 二十四节之二十。 ▲《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小雪,十月中。 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