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1年3月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摘要 19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口头程式理论”为核心的口头诗学被系统引入中国学界,推动了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史诗观念的转变和史诗研究的范式转型。尹虎彬对口头程式理论的译介,以及他立足本土口头史诗传统的研究,是学科革新、重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Read More »

[毛巧晖]1949一1966新故事的通俗化实践

摘要 19世纪、20世纪之交,在西方“民”“民间”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及国内社会政治变革的共同催发下,随着对现代启蒙及人之个性的重视,早期的启蒙主义者有意识地借助民间文艺“开风气,倡革命”,为通俗文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种“从众向俗”的大众路向到了“五四”时期得到了进…

Read More »

资讯|《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目录 (总第266期)

目  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目录 (总第266期) 前沿话题 • 疫情中的民俗应对(主持人:施爱东) 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祝鹏程(05) 自媒体与民众日常的价值: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吴玉萍(…

Read More »

敬文沙龙|地方性神灵的生长机制——第34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2021年3月20日上午,第34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近二百位师生,及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线上沙龙。 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祝鹏程副研究员主持…

Read More »

[周星]平民·生活·文学:周作人的民俗学思想

摘要 周作人是最早在中国提倡民俗学的人,他的民俗学思想对中国民俗学的发祥和早期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周作人民俗学相关论述细致和全面的梳理,分别从平民与国民文化的关系、民众日常生活被艺术化想象、小品文作为其民俗学观点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归纳了周作人对民俗学的贡献,也…

Read More »

新青年|教学成果:发挥集体智慧,上好民俗学本科通识课

主编推介 本期推出山西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团队的教学成果。 发挥集体智慧上好民俗学本科通识课 本学期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授课,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通识课《感知山西:发现民俗之美》。作为省级精品课,针对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Read More »

书讯|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系列隆重推出

“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系列图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子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以下简称“百村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百村项目自2017年正式启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教授担任指导人。在项目启动之初,魏礼群院长明…

Read More »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 摘要 ·  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世纪…

Read More »

[朱洪涛]理智与情感的双重认同:论顾颉刚的民众观

摘要 本文所指的理智与情感的双重认同,主要从两方面而言,一方面,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作为“语丝同人”的顾颉刚参与《京报副刊》救国特刊的编辑、写作,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关怀。从顾颉刚刊载在《京报副刊》的相关文字中,能看出两点趋势:顾颉刚探索采用通俗文艺形式的作品将观念传达给…

Read More »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摘要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018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机构推荐,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定为申报范例。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围绕“人…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