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新青年

新青年|孟凡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第一群体”及其生态扩展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孟凡行,男,山东寿光人,民俗学和人类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人类学、艺术与文化遗产、民俗艺术与乡村发展。本文认为“非遗”表达的是群体性的生活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一种群体性文化。“第一群体”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核心力量,但由于其不是“非…

Read More »

新青年|赵元昊:从淮阳泥泥狗观察民间艺术存续的文化生态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赵元昊,男,回族,山东济南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民俗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民俗学、物质文化等。本文选取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淮阳泥泥狗)”作为例证,分析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存续的社…

Read More »

新青年|熊威:从洁净到污秽:德昂族牛文化研究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熊威,男,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从德昂族的日常生活出发,探讨德昂族牛文化从洁净到污秽的嬗变过程,并以此透视德昂族社会文化转型。 从洁净到污秽:德昂族牛文化研究 熊威 原文发表于《…

Read More »

新青年|陆薇薇:小松和彦与日本“新妖怪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陆薇薇,女,江苏南京人,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民俗学、性别研究。本文旨在厘清小松和彦妖怪学研究的思想脉络,重点剖析其“新妖怪学”的研究体系,比如研究对象、目的、方法、意义等。 小松和彦与日本“新妖怪学…

Read More »

新青年|刘建波:《边疆文艺》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史重勘(1956—1966)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刘建波,男,彝族,云南楚雄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文艺学、神话学。本文以《边疆文艺》(1956—1966)刊发的作品为中心,一方面,梳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历史、搜集整理问题讨论情况,并分析它们的…

Read More »

新青年|高健:遗产旅游语境中神话的神圣性再造——以佤族司岗里为个案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高健,民族艺术博士、民族民间文学博士后,现为云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佤族神话与民俗、民间文学学术史。本文将神话与神话主义视为一个整体,把神话主义看作神话传统的延续,关注遗产旅游中各…

Read More »

新青年|沈燕:“脏”与“不值钱”:养老院老年人的身体感研究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沈燕,女,浙江德清人,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民俗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医疗、城市老龄化。本文以养老院作为田野调查场所,观察、了解老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Read More »

新青年|教学成果:发挥集体智慧,上好民俗学本科通识课

主编推介 本期推出山西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团队的教学成果。 发挥集体智慧上好民俗学本科通识课 本学期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授课,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通识课《感知山西:发现民俗之美》。作为省级精品课,针对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Read More »

新青年|罗丹:传统的“撤离”与未来的拓殖——一场哈尼族驱火灾仪式的人类学思考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罗丹,女,哈尼族,云南镇沅人,民族学博士,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西南民族研究、哈尼族社会文化研究。本文在哈尼族村寨的个案基础上,表明传统并非真正撤离,而是换一种形式被言说,其规训意义还在存续,传统…

Read More »

新青年|屈永仙:“金三角”中的傣-泰族群田野考察札记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屈永仙,女,傣族,云南盈江人,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南方民族文学研究。本文在三次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在广义的“金三角”地带中,居住着大量傣-泰族群,他们自称“傣”(Tai)、“泰”(Thai)。虽然属于…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