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微民俗
微民俗|蒸馒头
馒 Mantou 面食 头 馒头,别称“馍”“馍馍”“蒸馍”,中国传统面食之一,传说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南方有馅无馅统称馒头。馒头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 概 述 历史渊…
Read More »微民俗|褙子
褙子 褙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宋代男女皆可穿着。 《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背系带砖项头巾,著斗花青罗褙子。”《明史·舆服志二》:“皇后常服……(洪武)四年更定,真红大袖衣霞帔,红褙子。”明方以智《通雅·衣服一》:“褙即背也,元以来女…
Read More »微民俗|黥面
黥面 黥(qing)面:亦称“文面”。文身之一种,因剌于额部、颐部或颊部等面部,故名。 云南独龙族、海南黎族等尚存此俗。台湾高山族泰雅人以黥面为特点,曾有“黥面番”之称。 黥面由原始时代的涂面(涅面)习俗演变而来。按惯例,有此俗的族群,女子成年时必须黥面方能结婚。 独龙族黥面: …
Read More »微民俗|长命锁
长命锁 长命锁 佩戴长命锁是一种传统育儿习俗。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所以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实为金属(多为银质)饰物,呈古锁(长形)状,上镌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以丝带系挂于颈下胸前,俗信可避祸驱邪、祝愿长命。亦有家长通过散发红包,从亲友中得到回礼钱后购置银锁来…
Read More »微民俗|挽春光,踏清明
时序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日脉络 周 …
Read More »微民俗|凤冠
凤 冠 苗族银头饰。流行于广西融水、环江及黔东南、黔南。由数百朵细小银花组成球形冠,下面盘绕许多鱼、叶、花荷状的各种小饰物。前面有三块长短不一的银牌,上雅有龙凤花纹,后面有三根银飘带。制作方法有镂丝、雕刻、镂空等,技艺精湛,华贵富丽。每逢年节和喜庆之日,头戴凤冠,银光闪闪,光艳照…
Read More »微民俗|穆昆
穆昆 穆昆亦作“木昆”“莫昆”等。满语、达斡尔语音译,意为“兄弟”或“同姓人”。 我国部分操满一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民族和达斡尔族中存在过的一种父系血缘组织,属于哈拉的各分支。就最古老的意义来说,把哈拉称作父系氏族,其下的莫昆则是父系家族公社,但由于人口繁衍,亦有把莫昆视作“小氏族”…
Read More »微民俗 | 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於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源于巫术…
Read More »微民俗|胡集书会
胡集书会 山东惠民地区胡集一带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届时,附近各乡村说书艺人汇聚胡集,演唱西河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多种曲艺剧目。方圆数百里的群众都来赶会,多时人数达四、五万,街道堵塞,气氛热烈。相传书会始于清初,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胡集书会 胡…
Read More »微民俗|豁拳
豁拳 豁拳:也叫“猜拳”“拇战”。民间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指喊数,喊中两人伸指之和者胜,负者罚饮。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俗饮以手指相博,谓之豁拳。”亦作“搳拳”。 豁拳时开拳有种种规定,一般开拳语为“全福寿,福寿全”“满堂福禄”“两家好”“八马双杯”等。豁…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