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民俗学会

[毛巧晖]神话资源现代转换的话语实践——以葛翠琳1949—1966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讨论

摘  要 自20世纪初期开始,神话等民间文学资源的现代价值就引起了关注,其经由文学“发酵”,逐渐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在“幻想性”与“民间性”的交叠中,成为实现神话等民间文学资源现代转化的关键路径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葛翠琳1949—1966年的儿童文学作…

Read More »

[巫新华 韩子勇]昆仑、天山与天命的文化一致性

摘要 “昆仑”“天山”的词义均与天有关,二名的含义一致,应该都是天山,而早期“昆仑”这一名称逐步向中国西部集中,逐渐成为西域大山的泛称。同时,“昆仑”“天山”有着明确的天命意涵,因而昆仑与天山的命名很可能都受早期中国天命观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昆仑;天山;天命;西域;文化一致性 …

Read More »

新青年|吴玉萍:自媒体与民众日常的价值: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吴玉萍,女,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本文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探讨了民众借助自媒体参与疫情事件这一普遍现象,发现民众利用自媒体,由个体进入公共空间参与社会事件已经成为一种日常,而且这种日常还具备一定的…

Read More »

[罗丹]相际经营与结社之道:滇南梯田农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摘要】相际经营原理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非经济制约因素所规约的社会及自然实体称为“相”。滇南梯田农耕生态地景的共同缔造者、稻作灌溉社会的多元维系者,长期守望相助,跨“相”结社。联合劳动中分工的不同,将异质性的梯田农耕民族整合到以水系、地域为基础的灌溉社会中,灌溉行动者的结社之道即将…

Read More »

[叶涛]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以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中心的探讨

摘要 民间传说如何由全国性的公共知识在地化而进入地方话语,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的织女洞和牛郎官庄村一带的牛郎织女传说作为讨论这一话题的案例。在当地碑刻、族谱等民间文献的交互参证中,牛郎织女传说经由“沂源牛女风物传说的形成”“孙氏家族与牛女传说”与“‘非遗’运…

Read More »

[封丹 朱竑 Werner Breitung]门禁社区边界和家的构建关系研究

摘要 门禁社区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研究中,空间、制度、经济和社会维度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对门禁社区的文化分析则相对薄弱。研究基于我国社会情境,从“边界”和“家”这两个不同,却又相互交织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围墙的意义和家的构建,对国际范围内关于门禁社区的争论提…

Read More »

[张士闪]“借礼行俗”与“以俗入礼”: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考察

【内容提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大致经历了从“借礼行俗”到“以俗入礼”的过程。借礼行俗,是指村民自觉地将地方传统贴近国家意识形态,形成“礼化之俗”以获得合法性;以俗入礼,则指国家通过对地方传统的甄别、遴选与调整,给予不同层级的名誉和资助,使之纳入社会公共文化系统…

Read More »

微民俗|木偶

木偶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木偶戏表演。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

Read More »

[毛巧晖 张歆]运河记忆与村落文化变迁:以里二泗小车会为中心的考察

摘  要 在北京市通州区里二泗小车会的发展与承续中,其组织与演述呈现着运河文化的沾溉。借助行香走会仪式,共同的运河记忆被唤醒与激活,超越地域的村落文化认同得以建构;在遗产化语境中,运河记忆逐渐上升为显在表述,通过构建共享的文化实践形式,从文化传统、文化实践、文化规范与准则三个层面…

Read More »

[祝鹏程]“寓教于乐”的实践与张力:相声界适应新中国的前十七年

本文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形式与内容紧密相关,文艺工作者借用一定的民间的资源创造了一些固定的叙事类型,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篇文章选择了三种类型的相声:“文化反哺”型相声深受进…

Read More »